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十分有作为的一位帝王,他十八岁随父起兵,在隋末天下纷争的大势中,他征战天下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。
公元626年,28岁的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,确立了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。不久,唐高祖李渊退位,李世民正是登基,改元"贞观",史称"唐太宗"。
(资料图)
《贞观之治》中李世民形象
唐太宗在位期间国力强盛,百姓生活日益安定,被称之为"贞观之治"。四方少数民族纷纷臣服,尊其为"天可汗"。在中国数千年的帝王史中,李世民是其中闪耀的一颗星,他的光环实在太多。
其中便流传着一则李世民放死囚的故事。据载,一次李世民视察牢房,发现牢房中关押着400名死囚。按照规定,这些死囚要在来年秋季问斩。
唐朝作为一个幅员辽阔、人口众多的大国难免有违反乱纪者,为了杀一儆百,历朝历代都规定了死刑,唐朝也不例外。这400个死囚本是罪有应得,但在李世民看来却另有一番滋味。
李世民影视形象
一年下来,全国死刑犯就有400人,那么其他违反乱纪者又有多少呢?对于一个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,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帝王而言,400个死刑犯实在太多了,这说明社会还不安定,也说明作为皇帝的李世民有失职之处。
杀人并不是李世民治国的初衷,所以,在一番思虑之后,李世民做出了一个举国震惊的决定,将这400个死刑犯放还回家,让他们与家人团聚。不过他们必须答应李世民一个条件,那就是在来年秋季必须返回接受问斩。还有别的选择吗?犯人们自然答应了李世民,纷纷回家。
死囚
当时很多人有疑虑,这些人可是死刑犯,他们会回来乖乖受死吗?史书记载,第二年秋天这400个死囚回来了,一个不少,一刻没有耽误。李世民感念他们守信用,当场宣布将着400人无罪释放,一时间传为美谈。
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,这些人返回之前并不知道他们能活下来,每个人都报了必死之心,那么他们为什么甘心赴死而不选择逃往呢?
其实,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,只要你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。
其一,古代盛行连坐制,一人逃跑很可能牵连家人。看古装电视总能看到株连九族的场面,这便是连坐制。如果死刑犯只顾自己逃跑,那么他的家人很可能受到牵连,到时候死的便不是一人了。
其二,古代有严格的户籍制度,限制人身自由。宋朝之前,我国人口是不能随便迁徙的,政府有严格的户籍管制,若是需要远行必须有政府颁发的路引,否则便会被视为流民。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。那些死刑犯没有路引根本过不了关隘,随时可能被抓回来。
李世民
其三,严密的基层组织。即便这些死刑犯被放回家中也不等同于没人监管。古代地方有乡长、里长、乡老等基层人员治理乡里,这些死刑犯回家后必然会被监视起来。
此外,野史君认为,这些死囚中也不乏一些人被李世民的行为所感化,所以秋季到来时甘心受死。
无论事实怎样,李世民释放400囚徒的行为都成为了一桩美谈,并作为其贤君的佐证被广为传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