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新冠疫情的防治管理方面,不仅要进行身体预防治疗的管理,心理健康的指导管理也不容忽视。随着新冠防控政策放开的落地,在后新冠时期的当下,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和非患者不仅仅承受着身体上的病痛折磨,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。湖南省卫健委健教中心提醒:坚持科学防疫、保护身心健康,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。
1.为什么要关注心理健康?
在后新冠时期下,虽然少了很多的疫情相关新闻、不再有生活的小区被封控、不再要求核酸检查等等,日常生活规律也逐步恢复正常,但是这三年疫情的相关因素难免让人产生紧张、害怕、焦虑、恐慌等情绪,严重者可出现强迫、多疑、易激惹、冲动等心理反应,以及腹泻、腹痛、躯体疼痛、心慌、胸闷、出汗、颤抖等生理反应。
【资料图】
如果这些应激反应持续时间长,个体自我调节能力下降,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。
2.后疫情期间常见的心身反应有哪些?
主要分为躯体、情绪、认知和行为四个方面。
躯体方面表现:各种躯体症状,如肌肉紧张、头痛、胸闷、心悸、乏力、腹泻等。
情绪方面表现:恐慌、担忧、愤怒、易怒、悲伤、孤独、自责、无助、绝望、烦躁不安等。
认知方面表现: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下降、思维紊乱、反复思考、不接受现实等。
行为方面表现:手机不离手、反复洗手、反复测量体温、不敢出门、睡眠障碍、暴饮暴食等。
危机下产生的一系列心身反应一般会维持一段时间,以后慢慢缓解,但也有人变得更加严重。
3.出现哪些心理反应算正常现象?
后新冠时期对人们心理健康也有着极大的挑战,可能会出现正常的应激反应,表现为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集中程度下降,思维和反应变慢,做事效率降低,烦躁、易怒,情绪管理能力下降,做事缺乏韧性,自我效能感降低,人际敏感、多疑、冷漠,容易感到悲伤,产生睡眠问题等。
如果这些症状偶尔出现,持续时间短,且个体可以自我通过注意力等方式调整这一状态,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明显影响,可以维持正常社会功能,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处于相对正常状态。
4.出现哪些问题需要寻求心理帮助和就医?
以下情况中一项或几项持续存在,且影响了日常生活,应引起重视,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
行为方面:表现防护过度,总觉得碰到的人都是病毒携带者,反复洗手、反复消毒,出门戴护目镜、双层口罩,反复关注疫情消息、坐立不安,无法有效休息和放松等等。
身体方面:在没有患病的情况下,出现各种躯体不适的症状,如腹泻、腹痛、心悸、胸闷、头痛等,正常生活功能受损。
认知方面:对躯体不适非常敏感,稍有不适就会怀疑是否被感染了,惶惶不安。注意力过度集中在疫情上,失去客观性。
情绪方面:表现焦虑、恐惧,抑郁、易激惹,听到负面消息容易激动、悲伤、哭泣等。
5.推荐哪些方法维护好自己的心理健康?
(1)关注官方信息,科学防范,保持良好的心态。
(2)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,接纳自己的负性情绪;放下焦虑,保持平稳的情绪状态。
(3)作息规律(每天至少7小时睡眠),饮食均衡,运动适度(30分钟有氧锻炼),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。
(4)积极倾诉,合理宣泄,每天与家人、亲戚、朋友、同事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成员进行沟通,彼此倾诉内心的感受,互相支持和鼓励,及时释放负面情绪
(5)自我调适,身体放松,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和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节情绪,通过听音乐、运动、放松训练、正念、看电影等活动调节情绪,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
6.如何开导亲人的不良情绪反应?
(1)接纳和正视家人的不良情绪反应,理解其合理性和客观性。
(2)处理好自己的情绪,因为情绪可以传染,家人的情绪会影响我们,我们的情绪也会影响家人。
(3)学会倾听,因为倾听比开导更有助于情绪的安抚,对家人开导前先仔细倾听,有助于了解家人的心情,使家人感到更被理解、被包容。
(4)有效地沟通,通过协商的、彼此尊重的、设身处地的、幽默的方法进行。
7.疫情下如何守护老年人群心理健康?
(1) 尽可能保持疫情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秩序。
(2) 尽可能保证疾病维持治疗需要的药物供应。
(3) 尽可能保证身边有人陪伴。
(4)尽可能让老人知道遇到问题找谁。
(5) 尽可能与独居的老人、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每1-2天通一次话。
(6)尽可能告知老人疫情的真实信息。
8.学会如何进行亲子沟通?
(1)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,了解孩子是游戏的主导者,保持亲子交流常态化、规律化。
(2)提供真实的疫情信息,用给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告诉他们。
(3)让孩子了解自我防护的方法,如洗手、戴口罩,以及规律作息、合理饮食、适当锻炼等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知识。
(4)让孩子知道应激反应是每个人在面临应激时出现的正常心理反应,让孩子感到被倾听、被理解、被支持,提高安全感。
(5)转移注意力,让孩子投入到一项感兴趣的活动或学习中去。
(6)鼓励孩子能够独立应对一些简单问题,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通讯员蒋兴勇